话说1751年,步入不惑之年的乾隆已经执政十六年了,刚刚平定了1750年年底的西藏叛乱,于是他想出外散散心,查看一下民情。正月十三开始启程第一次南巡,月底来到蒙山脚下,二月初到达当时兰山县的临沂城,时任山东省长准泰想安排乾隆住在城中吃个炒鸡、喝个羊肉汤、咂个沂州府酒、再醉意朦胧滴洗个小脚、唱个卡拉ok,乾隆不干:八项规定是怎么说的?不能铺张浪费,我听说兰山有个老母殿子村,家家户户都会铸铁,咱们皇宫的铁锅都是老母殿子人铸造的,还有大臣说:十个香港不如一个周村,十个周村不如一个付庄,十个付庄不如一个老母殿子风光,我们要去看看到底多么风光?
说到这个老母殿子村,也就是现在的付庄街道劳模店村,该村建于隋朝,因村内有座香火很旺的观音老母庙而得名,村民都会一门独特的铸铁技术,铸造的铁锅、铁壶、铁盆、锅盖、鏊子等铁器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号召村民在该村建设一个兵工厂,生产炸弹、手榴弹等武器。1947年,罗炳辉将军将老母殿村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成为鲁南战役重要法宝的事迹,汇报给陈毅将军。陈毅将老母殿村授予“劳动模范村”的光荣称号,从那时起,老母殿子村正式更名为劳模店村。
乾隆一行就这么路过兰山县县城,浩浩荡荡一路向南,快到付庄村的时候,随行的心腹大臣水利部部长刘统勋(刘罗锅刘墉的亲爹)开始劝说乾隆:老母殿子村是很风光,这里因铸铁而富甲一方,但是也因此招来很多江洋大盗,咱这么招摇过市不安全,不如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下,咱们微服私访,这样才能看到真正的民情。乾隆一想也对,就让沂州知府王垲安排房间住下。
二月初一下午,乾隆的南巡队伍就驻扎在老母殿子村西北十多公里的黄梅岩(现在的罗庄区黄土埝村)。
晚饭后,王垲战战兢兢找到乾隆汇报工作:我们想重修景贤祠,请您给题个字吧。乾隆一翻白眼: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能随便乱写,先把资料放这里我看看再说吧。
乾隆不看则以,这一看是越看越高兴,把这五位贤人的资料仔细看了个遍后大为赞叹:琅琊自古多秀士。然后提笔写道: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皋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景贤祠也因此改名为五贤祠)
这时候已经是五更时分,乾隆睡意全无,就喊着刘统勋、准泰、王垲等人去老母殿子村微服私访。
到了老母殿子村和付庄村交界处的小围子附近,但见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景象。原来是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购买铁制品,他们天不亮就过来进货,天一放亮就提货上路,当地村民为了他们的方便,就早早地赶来买卖生活用品,于是逐渐形成当地很有特色的“鬼集”,意思是天还不亮就开始的集市。
这时候乾隆才感觉有点饿,因村里都是打铁的,噼里啪啦的打铁声不绝于耳,显得非常嘈杂。王垲就带他们来到老母殿子村翟秀才家,这翟秀才一见来了这么大的官,吓得腿都打哆嗦了。当他听说乾隆饿了想吃点东西时,连忙赶到锅屋(厨房),因为他在锅屋的瓦罐里熬了一锅牛骨头汤,用文火熬了一夜了,他将牛骨头捞出来,在汤里放上麦仁、面粉和葱姜等佐料,反正将家里当时有的好东西都给放到汤里又熬了一会。当热腾腾、香喷喷的肉汤端到乾隆面前时,乾隆开心的不得了,连喝两晚,翟秀才又让看门的老谢头去集市上买来刚炸好的油条,给乾隆泡在肉汤里,乾隆吃得更带劲了,他从来没吃过这么可口的美味,一边吃一边叫好,还一边想着问问这是什么美味,于是他嘴里喝着汤吃着油条就这样说到:好、好、好,这....啥?
翟秀才是个文人,心想这皇帝吃的都是人间美味,如果跟他说现在喝的是牛骨头汤,那岂不是太煞风景有辱斯文了,于是连忙回答:您说是啥就是啥,这汤是米中的人参。乾隆的秘书回去写南巡日记时,记录乾隆在老母殿喝牛肉汤这段故事时也不知道喝的什么,就听到“米中人参”和“好啥”等词,于是将汤写成“糁”。传说中的“糁”就这么诞生了。
所以说正宗的临沂“糁”是在临沂付庄劳模店,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在付庄街上喝老谢家(翟秀才家老谢头的传人)的“糁”,这里的“糁”都是用朱陈烧制的瓦罐熬一夜的牛骨头,用骨头汤添加佐料熬制成“糁”汤,再撒上点牛肉,味道非常地道。
这次为了喝‘糁’,乾隆住在黄梅岩,但被偷了一件珠宝,经查明竟然是徐州府人所为,再加上徐州官员治水不力,腐败奢华,就让刘统勋杀了几位官员,并在六下江南南巡中,有两次避开徐州绕道而去,还给徐州留下“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历史骂名。
后记:当地也有人说这糁来源于胡人,因来此地经商的胡人喜欢吃牛羊肉,经常用牛骨头熬汤喝,所以带动付庄人用牛骨熬制糁汤。
2016年,应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张总相邀去兰州做文化交流,因念念不忘曾经在兰州吃过的牛奶鸡蛋醪糟,于是在张总带领下去城市最深处寻找最正宗、最地道的牛奶鸡蛋醪糟。在一个小巷里,突然看到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字眼:糁。于是和热情豪放的店主老大爷聊起来,他风趣地说:这字是你们发明的,但是这汤是我们先人教会的。本来想再深挖一下,但老大爷喝的有点迷糊,还是等以后再去兰州,再和这位大爷聊聊糁汤的故事吧。
上映日期:7月6日
2016年6月,应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张总相邀去兰州做文化交流,因念念不忘曾经在兰州吃过的牛奶鸡蛋醪糟,于是在张总带领下去城市最深处寻找最正宗、最地道的牛奶鸡蛋醪糟。在一个小巷里,突然看到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字眼:糁。于是和热情豪放的店主老大爷聊起来,他风趣地说:这字是你们发明的,但是这汤是我们先人教会的。本来想再深挖一下,但老大爷喝的有点迷糊,还是等以后再去兰州,再和这位大爷聊聊糁汤的故事吧。
沂蒙老杆摄影
如果你也喜欢这里
请抓紧和我约拍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